中美雙方同意停止互加征關稅,并向美國購買12732噸豬肉……
中美貿易戰爭的背景下,近期都是比較敏感的時期,按道理媒體是不應該妄議時政的,今天就做新聞搬運工吧。
我們都知道,中美貿易戰中我國是對豬肉加征了關稅的,對美國豬肉征收的關稅稅率為62%,很多人稱之為是強勢的“報復性”加征,養殖戶高興了一波,減少進口肉對于豬市而言是好事,畢竟縱觀豬市,“進口豬肉”一直飽受詬病。
可是實際上呢,進口卻從來沒有停止過,一定程度上減量了,但是這次給出了一個牽強的理由:“因非洲疫情席卷,豬肉供應短缺中國仍需要大量進口”,中國上周向美國發出了貿易戰開始以來最大一筆豬肉訂單。
美國農業部稱,截至11月22日當周,中國購買了3,348噸今年付運的豬肉,規模為從2月開始的當前銷售季最大。數據顯示,中國還購買了9,384噸明年付運的豬肉,在當周對所有國家銷售中占比為72%。加在一起,上周美國對中國銷售的豬肉規模創2017年4月來最大,這推動美國豬肉期貨漲逾4%。
從數據來看這并不是一個小數目,養殖戶都是認為這是一個“犧牲自己幫助別人”的典型事例,而養豬大企分析上周突然購買大量美國豬肉可能與中美元首會晤有關,這或者是談判前的一個禮物。
也或者,站得高的人看得更遠,國際利益始終大于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
當地時間12月1日晚5時30分,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共進晚餐、舉行會晤,在促進世界和平和繁榮方面共同肩負著重要責任。
我國領導人表示:“將會同總統先生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看法,并規劃好下一階段中美關系。”外交部認為:“我希望并相信中美領導人會晤會對當前形勢發揮積極作用,且這也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
當地時間12月1日晚,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向中外媒體介紹中美元首會晤情況時表示,兩國元首就經貿問題進行的討論十分積極,富有建設性。雙方已達成共識,停止相互加征新的關稅。雙方就如何妥善解決存在的分歧和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方案。中方愿意根據國內市場和人民的需要擴大進口,包括從美國購買適銷對路的商品,逐步緩解貿易不平衡問題。雙方同意相互開放市場,在中國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中使美方的合理關切得到逐步解決。雙方工作團隊將按照兩國元首達成的原則共識,朝著取消所有加征關稅的方向,加緊磋商,盡早達成互利雙贏的具體協議。
雙方都認為上述原則共識意義重大,不僅有效阻止了經貿摩擦的進一步擴大,而且為雙方合作共贏開辟了新的前景;不僅有利于中美兩國各自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而且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符合各國利益。事實證明,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合作的需要大于摩擦。只要雙方本著相互尊重精神,照顧彼此關切,以平等的態度認真對話,就可以找到合作共贏的解決問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