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養豬行業已經進入亂象叢生的現狀。但仍有不少養殖戶在這個行業里堅持。所以,我們必須從亂象中找到新的豬周期規律,雖然非洲豬瘟是影響豬周期走勢的最大因素,但并不代表能夠徹底改變豬周期。
先回顧豬周期歷史,尋找蛛絲馬跡。
1995-2018年我國生豬價格經歷了5輪完整周期,最短36個月,最長48個月,豬價波動周期3-4年。最大一波上漲出現在06年5月至08年4月,這是藍耳病爆發和玉米價格攀升共同作用的結果;第六輪周期從2014年4月至今,上漲周期是2014年4月-2016年5月,2016年5月至今,豬價仍處下降通道。
本輪下行周期特性
1、生豬供應量充足。從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來看,目前生豬供給量相當充足,今年1-9月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同比增長13%,增速處于2010 年以來最高水平;
2、養殖積極性減弱,二元母豬價格回落至1450 元/頭附近,仔豬價格回落至22元/公斤,多個省份的仔豬價格在進入11月以后加速下行,其中遼寧、河南等主產區的仔豬價格已經創出年內的新低。
3、超大規模養殖戶持續擴張,家庭農場擴產無望
4、環保政策相當嚴格,無任何放松跡象。
假設沒有非洲豬瘟,豬價行情會怎么走?
多個省份仔豬價格加速下跌,加大產能淘汰。加之四季度元旦前后是一年中真正的消費旺季,季節性消費回升支撐豬價上漲,但上漲力度整體不會高于去年,因為今年生豬供應量整體表現充裕,是近八年以來最高。也就是說,即使沒有非洲豬瘟,豬價也不會特別好。
未來兩個月,如果沒有新疫情和禁運政策影響,豬價可能進入平穩上漲階段,但具體漲幅還得看供應和調運政策。如果繼續暴發疫情或相關政策,生豬行情又是另一番風景。
非洲豬瘟已成定局,全國豬價分化嚴重
眾所周知,非洲豬瘟發生后,全國各地已經出現明顯分化。以北方疫情地區為例,遼寧作為疫情最嚴重的區域,也是主要的生豬調出省份之一,其帶動東北四省價格跌破10元/公斤,東北四省生豬價格較去年同期下降25%左右。加之當地沒有消費牛豬習慣,拉大標豬價差,短期豬價還將低迷一段時間。
南方主要生豬調出省份廣東、浙江、福建、重慶、貴州、四川等地大豬積壓較少,無論是否已發生非洲豬瘟,在消費助推下,價格均維持高位甚至大幅上行。從目前情況來看,北方牛豬抑制豬價難以上漲,一旦大豬消耗完畢,北方豬價止跌反彈的幾率偏高。
雖然河南養殖戶也面臨賣牛豬難的困境。但河南駐馬店為當地豬農排憂解難,指定企業需按照高于市場價格1-2毛豬價收購300-500斤的育肥豬,解決養殖戶賣豬難的問題。
怎么賣豬才能賺錢?
1、養牛豬存在兩個風險,一是疫情、二是銷售壓力,短期內北方的牛豬都是屠宰企業的壓價對象,即使后面當地價格看漲也不能壓欄,落袋為安才是上上策。
2、冬至到元旦是出欄時間點,前面已經說了今年供應整體過剩,春節前都會有一波集中出欄或者是清圈棄養現象,春節前豬價仍有下行風險。
3、補充后備是否可取?只能說,重險之下必有勇夫。這是一個風險與利潤成正比的時代,風險越大,利潤有可能越大。
目前非洲豬瘟疫情防控仍處于攻堅時期,生豬及其產品的跨省禁運將成為常態,行業部分產能在疫情風險和經營持續虧損雙重打擊下將加快出清,市場有望在2019年迎來生豬價格的周期反轉。